离婚:你必须搞明白5个问题
离婚协议通常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一言以概之即双方达成协议自愿离婚;第二模块是针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共同债权债务如何进行分割等问题;第三模块是孩子抚养权的归属。在起草离婚协议时,应当注意协议内容的有效性,尤其是涉及到人身权利方面,绝大多数情况下,自然人享有的人身权利是法定的,不得任意更改,即使双方完全同意,也不得作出任何限制和剥夺人身权利的内容,更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NO.3婚前一方拖欠另一方的债务会因双方缔结婚姻关系而消灭吗?合法债务应当清偿。因为无论婚前还是婚后双方均属于独立
律师解读:协议离婚时没要孩子现在能否要回?
但要注意一点,离婚后的孩子的抚养权变更问题不涉及你们的原离婚案件的判决,例如:因为男方出轨而离婚,那么此时要求变更抚养权的话,“男方因曾经对婚姻的不忠,其品行有问题,所以他不适合抚养孩子”这样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判定的就已经判定了,协议离婚的也是一样的。那么是因为出现了处理原离婚案件中当时不存在的子女抚养方面的
婚内出轨 财产怎么分割?
同时结合父母双方的实际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综合判定。常颖表示,一般说来,对于儿女的抚养权的归属,父母双方经过协商和交流,真正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能够达成一个有效的协议,从而在协议当中对于小孩的抚养权的归属进行一个约定;如果两个人协调不成,达不成协议的话,就交给法院进行裁决,法院还是会遵循大的原则,结合父母双方的综合条件进行判决。“对于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可以自己来选择。”
离婚必须知道的几个法律问题
第三,很多情况下,子女不是由夫或妻一方进行抚养,而是由有抚养权一方的父母抚养,那么该方父母身体、教育、照顾孩子的意愿等基本条件对抚养权的争取显然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考核标准。第四,有利于子女学习、生活的原则,一方距离学校更近,生活小区成熟,对入学、生活、就医方面有突出优势的,争取到孩子抚养权的可能性会更大。2、签订离婚协议应注意哪些问题?离婚协议通常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双方达成协议自愿离婚;第二模块:针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共同债权债务
离婚时的子女抚养与财产分割问题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发布于1993年,因此在北京地区的司法实践中会适用2016年出台的北京《意见》。综上,从法律人的角度我们应考虑立法体系和司法适用相统一,作为2017年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民法总则》,的进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因此,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还是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对征询未成年人关于选择与谁生活的年龄,都应与《民法总则》保持一致,维护民事法律体系内在的完整统一。请输入夫妻共同财产中不动产的分割标题婚姻关系解除中一旦确定了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剩下
夫妻离婚两个孩子怎么判抚养权
4、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5、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6,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行准许。
2017婚姻法:离婚后如何变更孩子的抚养权?4种法定情形
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只要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和保障子女合法权益,则应予准予,意思是说夫妻之间可以私下协商,然后请求法院予以变更;二是一方以起诉方式要求变更。但是,无论采取那种方式变更孩子的抚养权都需要法院的认可。其次,关于变更孩子的抚养权诉讼和审理,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双方对此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另行起诉。如需法律帮助,在线咨询专业律师
关于在美国离婚,你一定要知道的几件事!
具体有考量的因素有:孩子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双方的收入能力,没有抚养权的哪一方需要支付抚养费尽量不将兄弟姐妹分开父母精神状况哪一方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长父母哪一方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更高通常在美国争夺抚养权需要较长的时间,要经过双方律师谈判,庭前和解,和解失败走上法庭这样漫长的过程。建议与律师好好一起分析自己的情况,争取离婚后除了感情的痛苦,不要在孩子方面再受挫折,在财产
【社会关注】媒体用故事来全方位报道:浙江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主办“离婚时子女抚养权归属之法理基础与实务规则研讨会”。
究其根本,“边诉讼边抢娃”成常态,主要源于法律制度的诸多不完善。第一,现有法律存在“潜在倾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明确,“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可予优先考虑。”换而言之,法官在判决抚养权时,更倾向于与孩子暂时居住的一方。受此影响,离婚双方自然想千方百计“抢孩子”,进而实现“子女随其生活”,以此作为争取获得抚养权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缺乏诉讼期间“亲权”的顶层设计。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等主要涉及离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