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词】钗头凤·红酥手-陆游(宋)
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而在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全词也就由此结束了。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十首词,道尽这一生的哀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伤今追昔之作,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八年级期末古诗鉴赏:《渔家傲》《秋思》《满江红》《无题》《夜雨寄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天接云涛连晓雾》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艺术特色】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一、结合秋瑾经历,自选角度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答:这三句借用了陶渊明和李清照的诗词,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复杂心情(1分)。中秋佳节应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孤寂之感(1分)。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能够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赏析2
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2课《词四首》
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3.探究诗词的写作特点。(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
十首纳兰词,堪问真情归何处!
全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衬了词人的心情,篇幅虽短,但都蕴含着词人和亡妻卢氏之间深厚的感情。8蝶恋花: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决。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诗词君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纳兰词既凄婉又清丽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宋之韵》04 一代文豪
这是欧阳修游洛阳时,即兴创作的一首词,旧友重逢,又是旧地重游,自然感慨万千。但词的基调是乐观的,情绪是开朗的,对宋初以来的词坛来说,毕竟要算是透了一点新消息。虽说无法与柳永、苏轼这些人相比,可是,从历史的终点线上跨出半步,就是不可抹杀的贡献。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咏月 》赏析 作者:段 鹏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处处充满缺憾,又处处充满了希望,就像一轮明月,若不曾缺失,何以见圆满呢?《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当读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候,你就会翘起大拇指,觉得此言不虚。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的用意,它表现了一种通达的人生观:现实人生尽管有缺憾,却依然使人留恋,让我们以对身边人的良好祝愿来弥补这一缺憾吧。
中国传统文化“韵”系列——宋之韵(四)(视频+解说词)
深层意蕴则是说,他毕竟在京城呆过,皇帝迟早会想起他来的,透露出一丝期待的心情。《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是欧阳修游洛阳时,即兴创作的一首词,旧友重逢,又是旧地重游,自然感慨万千。但词的基调是乐观的,情绪是开朗的,对宋初以来的词坛来说,毕竟要算是透了一点新消息。虽说无法与柳永、苏轼这些人相比,可是,从历史的终点线上跨出半步,就是不可抹杀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