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不离婚,对孩子真的好吗?
当然现在孩子成长得非常好,虽然是单亲家庭,但是已经送到美国去读书了,生活得很好。这些例子并不是告诉你说,你必须要离婚。而是说,假如你离婚的理由真的是为孩子。我们从的角度来解释这是不可信的。团长:是的。青音:你其实不是为了孩子,是为了你自己。团长:是的。如果真正是为了孩子的话,不管离还是不离,都要创造一个真爱的家庭,你首先要活好你自己,你的孩子才能够真正地活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记得前几集的时候,我们谈过一个话题,如果你很开心,但是你的父母过得很不开心,你敢开心吗?因为对于一种家族的忠诚,父母不开心,孩子很难活好自己的一生。对孩子好就要先过好自己的一生,把自己活好了。
杨幂首谈如何甩掉“离婚”这个标签,突然让人有点心疼又佩服
01《终结拖延症》以最有效的方法,帮你搞定拖延无事不拖的人确实难找,而从不拖延的人也很罕见。我们都会拖延,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按照《今日》的观点,它讲述了拖延症的四个分类,以及克服拖延症三管齐下的五个步骤,还送了两个小贴士。最后,请记住:积跬步才能至千里——不要急于求成。
电影与心理治疗
分析完前面六部电影,介绍了什么是和个体)、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之后,从第七部电影开始重点展示我个人所钟情的存在主义。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另一个女人》别具特色,《美丽人生》,运用了在二战集中营度过了三年的“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的理论,论述了“苦难、意义和欢乐”之间的辩证关系——只要具有意义,苦难亦是欢乐。《当尼采哭泣》则是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家亚隆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然而,本来一医一患的他们最后成了一对“旅途伙伴”,
大脑智库:问问这四个问题,你敢不敢生二胎?
大脑智库首席教育顾问吴明建,普瑞斯顿大学博士,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高级心里咨询培训师,拥有25年研究和教学经验,擅长在幽默风趣中传递最专业的知识。大脑智库联合创始人荆羽,中科院硕士。
人过30,你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对待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发自内心充满尊重感,对于,也都应该真诚地怀有庄重感。如果用“原生家庭”来解释所有的个体,这不但是我们的懒惰,更是我们的无知。大学专业,有一门基础学科叫作“社会”,它主要讲的是,人是如何在社会影响下成长发展的。这社会因素包含了家庭、学校、社会舆论、职场环境等等。一个人在30岁之前,由于社会经验不多,我们能理解原生家庭的土壤对于Ta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可是,当你过了30岁,恋爱谈了好几场了、工作换了好几份了、爆炸性的网络信息带给你纷繁的价值观了……你还把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挫折通通都怨爹怨妈,那么我想,原生家庭带给你最大的问题是:太懒了!
心理学:一般人对心理咨询的7大误区
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感,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今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几何级增长,家长和老师都没跟上
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他们知道怎么样去处理压力,怎么样去解决冲突,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来的。而我的父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逢年过节吵最厉害。生活在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重复暴露在充满矛盾、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削弱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更容易产生恐惧、抑郁、愤怒的感觉。父母之间长期冲突,无论是否离异,与孩子的焦虑和问题行为都成正相关,和健康成负相关。孩子暴露在冲突中的时间越长,负性情绪越多,相应的行为反应,比如攻击性行为,也越多;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更为脆弱,更可能离异。如果说人生真的有什么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真的就是父母的关系。
心理学:恐惧症的临床表现以及常用疗法
恐惧症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单一恐惧症专家建议:1、恐惧症是种常见的神经症性障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较好。2、消除顾虑,树立信心,接受恐惧症的存在,及时接受正规的治疗,遵医嘱坚持治疗,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同时也要做好定期随访的工作。有些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因为效果不明显,即放弃治疗,使前期取得的成果功亏一篑;或者症状稍微改善,即偷懒不愿再坚持治疗,使病情越发严重。3、建立治疗同盟,家属、亲友、朋友等同医护人员一起多鼓励支持患者,照顾好患者的生活;同时家属、亲友等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一同努力帮患者消除恐惧情绪,恢复正常生活。
心理学:有这5个表现的人,往往骨子里还藏着不少自卑,你有么?
但只要自卑仍然存在,就会影响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角度来看,有下面这5种表现的人,其实内心中,还隐藏着不少自卑。(1)超级敏感,容易想太多自卑的人往往都内心敏感,很容易想太多。他们会因为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而胡思乱想,有时候则会揪着别人一句话,一个词不放,纠结不已。除此之外,自卑的人还容易在做事之前想太多。还没有开始做事,就在想能不能做好,失败了会怎么样。所以他们往往非常保守,甚至有些懦弱,缺少尝试的勇气。(2)从不敢拒绝别人,也不敢提出要求自卑的人总是下意识的贬低自己,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潜意识里会认为没有人会支持他们,站在他们这边。所以,他们非常害怕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并且极力的避免冲突的发生。
解读《被讨厌的勇气》1、幸福并不远,你是否有向前一步的勇气
再有,像是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也有许多内容与阿德勒的思想很接近。所以,在时间维度上离我们很远的阿德勒,他的思想其实是非常的超前,观点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学习之后用来指导现在的我们,一点问题都没有。与哲学的碰撞不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并非是阿德勒自己写的,但是这本书比他自己所写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带给我了更多的冲击。其中有两点原因,第一位岸见一郎,他本来是一位哲学家,对于“幸福到底是什么”这个话题的探求,一直都是哲学的一个中心主题,他自己常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一次他听到阿德勒的演讲,台上的讲师说到:“听了我今天的话的人,从此刻就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