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群说起 看中国社交电商和新零售的趋势及机会
社交电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交吗?10年之后,再看社交电商,或许已经没有了社交电商。社交就是社交,买东西就是买东西。铅笔道.头条号签约记者
社交电商运营老兵:黄铮和他的拼多多 代表不了真正的社交电商
如果答案被肯定了,那么可能会有更多机构和投资人对新的社交电商项目说NO,因为大家都知道,既然拼多多是社交电商的代表,人家都IPO了,你凭什么还有机会?不过,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拼多多只是在社交电商的2C领域率先走了出来。因此,拼多多只是社交电商的一部分,但不能代表社交电商,未来还有更多2B的社交电商走出来。人性中最根本的“占便宜”本性,是拼多多
唐僧西天取经最先还不是一个人?创业伙伴哪里有那么容易遇到
这两年,两类社交电商平台刷爆朋友圈,1是平台分销类,例如手边毕节生活圈、云集、环球捕手、每日一X等;2是拼团类,例如拼多多等。第一类玩法比较固定,说服先进来的人群发或刷朋友圈晒收益图推销项目,靠瓜分后来者缴纳的人头费赚钱,用这种方式拉新。在地方政策保护下完成原始用户积累,赚钱了再做全渠道推广洗白上岸。因为这年头钱难赚,相比累死累活卖货,大家更喜欢轻松愉快的拉人头赚人头费,火爆也是理所当然。第二类需要两个关键资源,1是供应链;2是运维工具,第一类社交电商平台门槛较高,需要技术团队,海量供应链资源,少量SKU,稳定运维工具即可上线运营。
双11流量大战 引爆社交电商之火!
变革人货场关系传统电商都是搜索购物,属于人找货,买完东西就没有联系,基本没有复购;社交电商是人驱动人的互动购物,是分享购物的结果,粘性高,应用场景丰富,复购率高。因此社交电商的崛起不是偶然。2017年社交电商GMV达7000亿,2018预计突破1万亿,每年增长率接近50%,一个拼多多上市已经引发一片惊呼,未来更多的“拼多多”还在路上。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已经来临,并且正在冲击旧有秩序,形成全新的秩序和规则;另一方面,不管是巨头还是中小平台、中小商家,都会在此过程中面临各种难题。一切就看谁先跨过去,谁更有远见、勇气、决心、策略和执行力,谁就能取得主
电商观察:社交电商双十一 从大数据分析顺联动力客群结构
不管市场方向如何变化,让顾客感受到高品质的购物体验,顺联动力的成功案例,给社交电商行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经验与启迪。
腾讯股价跌到头了,阿里腾讯之战也该到终局了!
不过腾讯系近两年的努力,特别是拼多多的爆火,还是让人感受到了“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熊熊燃烧的压力。科技新知在《阿里腾讯这两个红包发动机到底在干嘛?》中统计过阿里腾讯的资本运作,今年上半年腾讯为了给社交电商内容电商造势,投了不少创业公司。就一反常态开始敲打腾讯系的各位盟友,希望他们出人出力出资源捧场。不过拖了大半年,到了今年腾讯年会,马化腾着急的不行,直接要求提升“toB能力”;4月底,小马哥又兴奋的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提了8年的需求,腾讯这么着急的原因,第一大客户就是Amazon,零售业
一家欢喜一家愁,降价20%,这家日本巨头能挽回中国市场吗?
去品牌化趋势崛起“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像Zara选择C2M(即顾客对工厂)模式,收集用户需求后进行分析,并直接应用于生产一样,这些电商或者互联网企业通过接触大量终端消费者,了解到了他们对性价比的渴望,从而大举生产“无品牌商品”。或者说,如今的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虚无的“中产标配”,而是更为实际的“性价比”。在这背后,其实是消费者变得更加“聪明”了,大家已经不太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从宏观层面来看,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全国月度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总体呈现下行的趋势。此外,在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的比重也正在逐年降低。
触电会首届资源对接大会直接促成超过1000万业务合作!
雷神麦记合伙人团队、培训、动销等等60杨美琪总经理助理影视打造,微商软件系统,会务策划V梁子君招商总监线上培训,线下培训,流量推广,供应链(生产工厂)62刘华格格抱电商平台创始人深圳市哲颜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团队长,运营策划合伙人老坛(张华)上海挨踢网络公司创始人,原主营业务是im即时通讯系统和微电商系统研发与销售,现在及未来公司重心转向运营社交电商平台,将在11月份正式上线推出。1、为社交电商平台对接优质产品供应商;2、对接微商团队合作;3、与微商大咖多沟通交流;mifeng马超山东金马石英石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培训,现有团队专注区块链的技术研发,社区运营,拥有多个棋牌竞技和竞猜游戏版权。
降价20%,这家日本巨头能挽回中国市场吗?
去品牌化趋势的崛起“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像Zara选择C2M(即顾客对工厂)模式,收集用户需求后进行分析,并直接应用于生产一样,这些电商或者互联网企业通过接触大量终端消费者,了解到了他们对性价比的渴望,从而大举生产“无品牌商品”。或者说,如今的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虚无的“中产标配”,而是更为实际的“性价比”。在这背后,其实是消费者变得更加“聪明”了,大家已经不太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从宏观层面来看,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全国月度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总体呈现下行的趋势。此外,在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的比重也正在逐年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