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之不及的躁郁症:令歌王伍思凯儿子坐在情绪的“跷跷板””上
最后,希望大家知道,躁郁症其实是一种严重的、需要被治疗的精神疾病,希望社会对它们抱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躁郁症患者想自杀怎么办?
不过,若你对这个疾病有更多了解,你就会知道,这些全是源自疾病的症状,而不是患者故意要造成的。家人应该学着接纳躁郁症,接纳家中有人罹患了这样的疾病。这可帮助家人更好去面对与躁郁症患者生活可能会碰到的困难。躁郁症状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有时变好、有时变坏,这都很常见。稳定与进步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不要设下太高标准的期待;你需要陪着患者一步步往前进。支持患者参与治疗。当患者出现躁期、郁期症状时,鼓励患者就医。鼓励家中成员都成为治疗团队的一份子。让全家人都知道治疗是怎么进行的。在治疗之外,也鼓励患者多参与家庭活动。留意患者服药
抑郁症和躁郁症是怎么回事?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不同疾病
抑郁症和躁郁症大家在平时生活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远离这两种疾病,最关键的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和社交活动,这样能够让自己心胸开阔,可以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
躁郁症,一瞬间的天堂地狱
而这和近年抑郁症走入公共视野,近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好像患上了「抑郁症」——其实只是因为对抑郁症不清楚的认识造成的,而躁郁症患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躁狂时,患者往往兴奋,精力充沛,70个小时不睡觉,整夜狂躁的哭泣。而抑郁时,无时不刻不想着死亡,离开这个世界。这就会导致不了解躁郁症人的误解:你明明可以开心的,你明明就是装抑郁,无病呻吟罢!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比抑郁症患者活的轻松。他们曾快乐的活着,也曾在药罐子的浸泡中想要离开世界。双相矛盾,诚如中国最伟大音乐人之一窦唯所言:地狱天堂皆在人间。转发,帮助身边的躁郁者,走进他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躁郁症
环境因素失去重要亲人或朋友,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失业,经济困难,自然灾害或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且无法面对,悲伤欲绝的情绪不能及时调解,这些重大精神刺激可能会导致躁郁症的发生。遗传因素躁郁症生理原因某些躯体疾病可能会引发躁郁症,并使加重病情。另外,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也可能导致躁
『受伤的医者』17 生者当如斯——凯•杰米森心理师与理查德•怀耶特医师的世纪恋情
他们在一起的最后几年,怀耶特缠绵病榻,杰米森打点一切,忙前忙后,似乎连躁郁症都被挤在一旁。病情好转时,他们一起感受喜悦,但是随着怀耶特症状的复发与恶化,他们也不时面对病痛的折磨及大限将临的恐惧与绝望。既奇异又可贵的是,现实世界里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起伏,却似乎没有导致杰米森躁郁症的发作。他们几乎到了最后一刻,都还没有完全放弃奇迹出现的可能,但是也对怀耶特的身后事早有准备。怀耶特的预立遗嘱简单明确;他们最后的别离,也就免除了许多无谓的迟疑与挣扎。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一切都已不再》的后半部生动描述杰米森在怀耶特过世后如何渡过她的哀悼期,如何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她最强调的是,哀悼无论如何的痛苦,与忧郁症的症状是全然有别的。丧亲的哀痛既深且巨,但并非无边无际。
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别忘记这5个方法,摆脱抑郁很简单
之前听人说起“躁郁症”这一疾病,她说:“其实躁郁症就是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而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标签,就说明你已经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一味接受社会给你的标签,接受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么我们会活得很累。对于抑郁症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执着于抑郁症本身,而不跳脱出来听听自己内心的感受,重新定位自我看法,或许我们永远也帮不了自己。
没想到,我对躁郁症有那么多误解
图/《一念无名》剧照在国内对躁郁症还停留在认知状态的时候,BBC纪录片《躁郁人生》已在引人思考一个问题:躁郁症会不会让人生更幸福?英国喜剧演员史蒂芬·弗莱在片中凭借自身躁郁症的经历与许多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或者家庭进行交谈。弗雷多次地抛给对谈者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按钮,按下它,躁郁症的所有方面都会消失,并且不会抹杀这些年的快乐,你会按下它吗?”大多数人因病受尽苦难,仍然不愿改变这种状态。躁郁
躁郁症,真的是“天才病”吗?
一个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会比普通人高,而智商高的人,会比常人更为敏感、灵活,想东西想得太细腻,从而引起躁郁症。但不管是哪种说法,躁郁症是具有遗传倾向的。有研究者对躁郁症患者后代的终身创作力进行了测量,发现虽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遗传了父母的躁郁潜质,但并没有发病,可是创造力还是显著高于常人。这说明,并不是躁郁症让天才们更有创造力,很可能是某种遗传因素,即增加了躁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