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于戴安娜的纪录片一播,全英国都炸了
她患上了抑郁症。被人拍到在机场送走查尔斯王子后流泪的画面。她开始寻求外物来寄托她的失落,她爱上了芭蕾,用芭蕾来发泄她的愤怒。到后来,她甚至患上了暴食症。而王室并没有一个人关心,甚至指责她婚姻的破裂是由于她的暴食症。戴安娜的私人秘书这么回忆道——在工作一天后,我们会把她送回皇宫。当然,我们知道,那里没有人在等她,也没有欢迎她。没有人会跟她说“今天怎么样”“干得好”之类的话。戴安娜受到了整个王室的集体孤立和排斥,像只找不到落脚地的孤鹤。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一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婚姻一定建立在彼此深刻的理解上
后来,纪录片《幸福定格》里的教授太太得了癌症——第三期肝癌。死亡威胁的靠近让他们有了更多内心的对话,深度越深,时间越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才真正开始理解彼此。想起以前我做抑郁症专题时,抑郁症患者谈恋爱是什么感受?”有一个匿名回答至今印刻在我心里:后来,他们结婚了。作为一个恐婚者,我不得不承认,这种时刻的确非常打动我。婚姻的确表面看上去没有那么美好,但它也足够真实。在层层经验的堆积后,比爱情更巨大,可能更接近生命的亲密。
我那患有抑郁症的闺蜜,自杀了……
05一部关于抑郁症的美国纪录片这样说道,诱发抑郁症的病因错综复杂,治疗抑郁症的途径只有一个:除了药物,更多的是爱和陪伴。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是这三项:●说出来: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告诉你身边的人,我病了,我要去面对。●走出去:走出家门,运动起来,在自然天地间,获得心灵的启发和重生。●爱下去:行动起来,去恋爱约会,去旅游远行,去尽可能拓宽生命的边界。而我们,作为旁观者,面对抑郁症者,所能做的,就是全力的接纳和陪伴,用心的尊重和爱护,并一遍遍地告诉他:别怕,你可以;别走,我爱你。是的。我们活得真诚而温暖,是传递给他人的珍贵礼物。
坦言“三个人的婚姻太拥挤”,怀孕故意摔下楼梯…戴安娜王妃的一生太传奇!
威廉王子在纪录片里追忆母亲:“我多想听听她的意见,让她见见凯特,看着孙儿长大。但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孩子们也没有机会去了解她。我很难过。”为了纪念母亲,威廉王子还给女儿取名为夏洛特·伊丽莎白·戴安娜。有贴心的网友还帮威廉王子完成了一个心愿,ps了一张戴安娜王妃和小公举同框的照片,让人泪目……事到如今,没人知道97年那场车祸是皇室阴谋还是意外。只知道肯辛顿宫开满白花的花园,是为纪念戴安娜王妃而建。不幸的,万幸的,都是她……永别了,英格兰玫瑰。嘘……我只告诉你了~
医生告诉我,我得了中度抑郁
在人们的印象里,患有抑郁症的人是这样的:自闭、沉闷、不爱笑、没有交流欲望。但,并!不!是!事实上,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在他人面前戴上精心伪装的面具,假装自己很活泼、很合群,而旁人根本发现不了。所以,看起来乐观开朗的人会得抑郁症,喜剧演员也会。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们要戴着面具,为什么不说出来?“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身处痛苦之内的人,想要挽救自己,则很难。
没想到,我对躁郁症有那么多误解
由于社会对抑郁症和躁郁症的认知程度较低,甚至身边的亲人也很可能忽略他们的感受。这种无人知晓的现状,甚至比抑郁症和躁郁症本身,更令患者觉得痛苦。抑郁症和躁郁症患者的痛苦,常常被别人忽视。03抑郁也许是人类的宿命与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相悖,在比昂的理论体系中,一个人宁愿趋向痛苦,是源于对事物表象下一种内在真实的渴望。也就是说,抑郁也许是人类的宿命。
《中国反家暴纪实》:别再打老婆!家庭暴力会“代际遗传”
在被送进医院之前,她已经被确定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重度焦虑。她对婚姻充满了恐惧,对生活失去了希望。02其他人呢?家暴的范围,远远不止于丈夫打妻子。情人、老人、儿童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成都的葛长修夫妇开了一家麻辣烫店,生活比较富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李素珍的生活。儿子儿媳一生气就对着老人一顿毒打。冬天,葛长修把风扇开到最大,对着母亲吹风,说她“身上臭”。夫妻俩经常不给母亲饭吃,一把年纪的李素珍只能向街坊“讨点饭吃”。邻居为此报过两次警,每次当警察赶过来时,李素珍都说,自己没有受到家暴。她害怕儿子被刑拘。
无爱婚姻破灭王室童话,但20年过去了,戴安娜依然占据了你们的头条啊
为了阻止丈夫跟情人约会,而不惜身怀六甲滚下楼梯;面对丈夫,皇室的不管不问让她心灰意冷;查尔斯对于自己名望的莫名嫉妒;五次割腕自杀,暴食症,抑郁症……看来,童话还未来得及展开,就被主角亲自更改了结局。每一次的用力挽回和抵挡,都只是将查尔斯推得远一点,再远一点而已。这是一场没有妥协的战争。终于,1996年,两人分道扬镳,一纸离婚协议,成全彼此。英国人的童话就此破灭,而悲剧不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么。离婚之后的他们,都开始终于自我。渣男还是选择把情人扶上正妻之位,不再是王妃的戴安娜,却因为自己的公益事业成为了“人民的王妃”,不在乎荣誉,只要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安慰,给这个世界带去一点和平,就很知足。
高晓松的北欧,救不了你的焦虑
前段时间,福原爱宣布退役,关于她成长历程的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火了。看了片子你会发现,这个小女孩,从小哭到大。训练的时候,边哭边练、边练边哭。有意思的是,5岁的她,脸上哭哭啼啼,但手上的动作没有变形,该练习的项目还是一板一眼地完成了。明明哭得这么凶,还一个劲儿地扣着球。长大后,我们只想起她输球会哭,其实,她赢球也会哭。吉隆坡世乒赛,日本队战胜德国队,赢球后福原爱哭了。福原爱的确爱哭,但她的哭,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软弱”。即使是观众云集的大赛,即使明知镜头对着自己,她也一样照哭。哭有很多种,对于福原爱来说,哭不是畏惧和退缩,而是一种健康的情绪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