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什么是抑郁症?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如下几点:1.抑郁心境。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2.快感缺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能顾及。4.睡眠障碍。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清晨失眠症、中途觉醒及末期失眠症,醒后又处于抑郁心情之中。伴有焦虑症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恶梦多,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
今天你抑郁了吗?测一测抑郁症离你有多远?
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的改善抑郁情绪及伴随的焦虑等其他症状,有效率约60%~80%。02.合适于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有效的预防抑郁症的复燃复发。03.物理治疗:改良电休克简称MECT治疗,对于有严重自杀观念、抑郁性木僵、难治性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应是首选的治疗方法。6~10次为一疗程,但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常见副反应包括短期内记忆力减退、头痛、恶心、乏力等。
你又失眠了?每周没有达到这个次数,不能下定论
7、各类躯体疾病:甲亢、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牙痛、腹痛、肢体痛等都会引发失眠症。二、失眠有哪些具体表现?失眠人群中,以入睡困难较为常见,其次为易醒、早醒,其实,失眠者更常见的是多种情况并存,例如还可能会出现多梦、醒后难以再睡、醒后觉得疲劳或没有清醒感、白天觉得犯困等现象。1、入睡困难又称为“难入睡性失眠”。躺在床上后,思想越来越清晰,过去的事情像电影一样,不停在脑中显现,越强迫不去想这些事情,越烦躁,越难以入睡,这样翻来覆去,折腾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睡。2、易醒又称为“浅睡性失眠”或“间断性失眠”。
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真的是在问题上钻牛角尖吗?
(失恋抑郁自我疗愈)【17】从欲求不满中摆脱出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欲望)【18】我是如何走出人生低谷的!
医学心理科专家及门诊介绍
擅长失眠症、神经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周萍住院医师住院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参与江苏省、南京市重点课题项目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惊恐障碍的病理机制,庞曼珑研究实习员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寻其所然,有所不为,境由心生,爱邻如己,期待慢慢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联系我们: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64号()外线:025-
心情压抑、烦躁危害大,怎么自我调节?
每天都要为生活而劳碌奔波,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烦恼、学习的困惑等等都无形之中带给我们许多压力,失眠、抑郁频繁找上门,好心情没有了,健康没有了。你累了吗?累了就歇一歇,放松一下,积蓄能量,才能继续更好的前行!
“抑郁症”究竟有多可怕?又该如何自助?(值得收藏)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也不相同。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它不仅包含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因素。抑郁症原来这么难受!1.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抑郁症可以使人变得沉默寡言、食欲不振;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使有些患者感到饥饿、暴饮暴食,通过味觉的补充来抚慰内心的消极情绪。2.睡眠过多或失眠有些抑郁症患者会时常打盹,过度睡眠是他们逃离现实中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而这种作息紊乱会使患者总是感到疲惫;另一些患者则表现为焦躁不安、睡眠中断甚至失眠。抑郁引起睡眠不好,睡不好又加重抑郁,恶性循环。
经常失眠怎么办,推荐几个治疗失眠的小妙招
健忘可能是失眠引起的,尤其是长期失眠症患者,他们常会有健忘的现象。失眠与健忘会相互影响,可以说,失眠可致使并加重健忘,健忘也可能会加重失眠。5、可致使老年痴呆长期失眠会导致患者神经衰弱、食欲不振、消瘦、记忆力减退等,失眠也可以导致患者老年痴呆。6、意外事故增多据调查显示:50%的工伤事故与睡眠不足有关系,慢性失眠者发生事故的风险概率是正常人的4.5倍。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其实,生活上注意一些细节,也可以减缓失眠。白天少打瞌睡,在中午睡觉最好不超过半个小时。睡前少吃,临睡前吃的太多影响入睡。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减少摄入咖啡因,例如咖啡、茶、碳酸饮料、伤风及鼻塞的药物中也含有咖啡因,减少这些东西的摄入,保证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好睡眠。
抑郁症离你有多远?
男人也得产后抑郁症一起来聊抑郁症|培养心力强大的孩子一起来聊抑郁症|向死而生一起来聊抑郁症|抑郁的背面,是活力一起来聊抑郁症|这不是矫情,也不是玩笑!一起来聊抑郁症|谁偷走了我的快乐产后抑郁自杀都怨老公?!Reference1、苏纪迅.“微笑抑郁症”[J].长寿,2015(4):38-39.——整理——梁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