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千万别放弃自己!希望每个人都看看
当我未曾患此病时我总觉得情绪病就等同精神病,我会联想到躁狂症、精神失常、痴痴呆呆、甚至自残及暴力的事情。一想到要看精神科医生就联想到“精神病院”这一类的画面,可能是受到媒体或电影的过分渲染所引起。焦虑症或抑郁症不像其他伤科痛症有明显的症状,它是一种“隐形病”。患者在未病发时与常人无异,要长期相处及情绪失控才能识别到。当自己患上情绪病,我第一个反应是不愿接受、抗拒及不知所措。其实情绪病或抑郁症在整个精神病只是等同伤风感冒般的小儿科。正如我早前所讲这种都市病很多人都会有,而且好多人连自己患了抑郁症都不自知。这里有一个抑郁症的专业自我测评可供大家自我检查,同样也可用来检视身边朋友及亲人是否有抑郁症状。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白:千万别放弃自己!希望每个人都看看
这场战争不会有任何赢家,更不会有外援,在这场战争中你的敌人就是你的心魔,抑郁症就是这样可怕的一种病。没亲身经历过是不会了解的。抑郁症无疑是十分可怕的一个病但并非绝症,一定要相信医生及药物能帮到患者。医疗过程虽然痛苦及漫长,但只要有信心及耐性都一定会渡过去。所以千万别放弃自己及任何医治机会,加油!如需帮助,
Kate Spade自缢身亡,得这种病自杀率是常人10倍
发病年龄上,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早,美国有做过全国性的调查,大概有50%,也就是一半的双相障碍病人起病都在20岁之前。“在门诊中有碰到很多都是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很多的孩子都是十几岁就出现了问题。抑郁症相对起病要晚一些。”方贻儒说。近四成误诊为抑郁双相障碍平常的病程演变是波动的,情绪有高有低。有的人有缓解期,就是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一次,抑郁发作一次后,就缓解了,然后又重新发作。有的人就没有这个缓解期,一直在不断的波动当中。轻躁狂的时候,患者给人感觉是有点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感觉思维很快,反应非常迅疾,要求和想法可能会比较多,有时候会造成他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但也有可能造成他乱投资乱消费,可能会做吸毒等违法乱纪的事情。
抑郁症患者难过的是:抑郁本身还是催促他们积极向上的人?
图/《丈夫得了抑郁症》不是她不想留下,而是这个世界对她太漠然了,她说:我不是没有去倾诉过,不是没有尝试过救自己,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求救。然而,要不就是被当成笑话,要不就是觉得我想不开。所以回过头想想,导致最后抑郁症患者决堤的并不是病的本身,而是这个世态炎凉的世界和自视为乐观积极的人们。最后,希望世界多一些善意、少一些伤害,
该拿什么拯救你?这恼人的抑郁症!
在亚洲精神科学高峰会上,美国加州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德伟概括了三个原因:抑郁症患者不好意思就诊,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去看这个病。第二是患者没有意识到这是病,也就是说,患者根本不知道通过看医生吃药可以治愈。第三可能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抑郁症来了,他主动公开病情并呼吁大家关心抑郁症患者的举动,“现在关心抑郁症患者的人不多,不仅朋友、同事不理解,连家人有时也不理解。”患上该症后,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一直坚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我的优点是热爱科学,包括医学科学。所以,我去医院看医生。我一五一十地说,医生一把一把地开药,我一天三顿地吃。坚持了两年,他说:“抑郁症离我很近,近得像亲兄弟,医书上描绘的大部分病症我都具备了,还有即兴发挥的部分。有四五年的时间,我忧郁
青少年抑郁症急救宝典
面对抑郁症子女起伏不定的情绪、时而冒出的自杀意念,就会是父母需要走过的第二关。我所接触的家庭中,有一大类的父母,是站在一旁观看着、并对生病的子女说:「你要自己振作啊」、「不要让抑郁症状打败你」……,但通常孩子的反应是更加激动与愤怒的回应:「我就是没有办法。」「正向思考在病到一个程度之后都是没有用的,在之前可能有用,可是旁人无法判断情况到哪里,过了一个点之后,反过来象是攻击,提醒你做不到这些事情。」这时候,过度正向的鼓励、指导、或建议,对抑郁症的子女来说,就反映着父母虽然想接受自己的病,但还是无法理解自己在疾病中的经验与感受,或是透过建议,让父母自觉还帮得上忙。此时的父母象是一个无助的旁观者,透过对罹病的子女加以评论并给予指点来协助子女,引发的感受经常是疏离而令人不舒服的。
如何走出抑郁症的阴影
(5)不要烦躁,对自个的病不要着急,抑郁症自我治疗是个相对缓慢过程。(6)病人在没有同对自个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的人商议之前,不要做出严重的决议,如互换工作、成婚或离婚等。(7)不妨把自个的感触写出来,然后剖析、知道它,哪些是消沉的,归于抑郁症的体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21岁女孩峨眉山跳崖身亡!遗书:我得了抑郁症却总有人说是脆弱……
我国每年有30万人自杀,抑郁症是其最主要原因。得抑郁症是怎样一种感觉?详情戳视频事实上,抑郁症真的很可怕秦小青希望这段安德鲁·所罗门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采访抑郁症患者的真实事例演讲能让大众感受到抑郁症的“危险”认识发现及防治抑郁症你有哪些可以做?
抑郁症患者是在装病吗?不!他们是在扮演病人!警惕抑郁症误诊!
有些有躯体化倾向的患者,由于过多地接受检查,从而增强了暗示与自我暗示,反而会增强病者的躯体化症状。警惕抑郁症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