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患者中,六成抑郁!医生:对付心血管疾病,要身心同治
梁东辉指出,而医生则“有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注重解决躯体疾病,不能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患者的精神问题,甚至被误诊或误治,这或许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原因之一。如何解决?“必须在防治心脑血管病,即在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其精神的治疗。”
2/3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教授:不仅要治身还要治心
因此,梁东辉教授强调,“我们推广‘心身同治’疗法,更要关爱患者的,临床医生要懂得及时识别精神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治疗,推动和提高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让更多人更健康。”
如何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可参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常规。干预常配合药物进行,有效的干预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不要支持或反对病人的妄想观念,也不要让病人马上改变他自己的想法,不要质问,以免病人认为医生与迫害他的人站在一边。治疗者还要指导家属如何对待病人。此外,消除引起病人不安、多疑的环境,提供一个病人认为安全的环境。对部分病人可能有效。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慎用抗抑郁药,精神科医生治愈躁郁症的一般步骤
适合时候可以协助精神科医生和治疗师,为患者提供疏导。另外,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治疗步骤。我总结如下:躁郁症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继续服用抑郁药,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当心境稳定剂不能缓解的时候,才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症状缓解后应尽快停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期间如果发生2次以上的躁狂发作,治疗时间至少在2-3年以上,药不能停。治疗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代替药物。改良电抽搐治疗起效迅速,可单独应用或合并药物治疗。精神疾病诊断治疗要严谨,责任是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焦虑、失眠……我国抑郁患者达3000万!如何从精神抑郁中走出来?
目前80%以上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频繁换药、擅自停药等现象,导致病情复发。临床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反复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抗抑郁治疗。如何预防抑郁症“侵扰”?1、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心态能使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最佳状态,促进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酰胆碱,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提高机体的控病能力。2、经常参加运动每天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散步、踢毽、体操等,坚持1-2个小时,可以排解阴霾的心情。在紧张工作之余,也可以去登山与旅行,会展筋骨、放松心情。
神经科医生:出现这5个症状,要注意,你可能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如何预防抑郁症?首先,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症状,一旦受挫而情绪低落,建议找人倾述或者是岀去旅行,尽量将郁闷的情绪释放出来。其次,要有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圈子,人不能孤立于世界,需要朋友的关心与支持。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坚持锻炼,拥有好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抵抗力。正确应对悲伤,学会自我安慰与自我调剂,保持乐观的心态。总之,生活是美好的,一旦患有抑郁,请不要过于悲伤,勇敢面对,积极治疗。
「青年精神科医生专栏」潘霄:抑郁症如何做婚姻家庭治疗|渡过
很多抑郁症患者来求助时,首先是看抑郁程度,再决定选择药物治疗治疗合适还是做家庭治疗恰当。如果说一个人,他有一定的领悟力,和原生家庭有较清楚的界限,那么就可以对他进行认知行为流派的个别治疗;如果他父母中一方或双方也有抑郁症,或者他父母关系长期冲突,或者他自己与家人有剧烈的矛盾和冲突,又或者他从小受到父母严苛的教育认为自己“不够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对他做家庭治疗是有帮助的。我们做家庭治疗不但改善家庭互动,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灵成长,还可以通过教育让他的家人更加支持他、理解他的状态,对他的康复就比较有帮助。此外,有的患者家属觉得“是药三分毒”,觉得抑郁很严重的才需要用药,或者认为一用药就会变成疯子,又或者担心用药了就停不下来,这些完全都是不合理的担心。家庭治疗可以调整家属对药物治疗的不合理的看法。
抑郁症只是不开心?不对!这5个症状抑郁症基本都有
二、药物治疗(1)三环类抗抑郁药,常用药物包括氯丙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本类药物价格低,但副作用大,主要是口干、心率加快、排尿困难等,目前较少用。(2)5一羟色胺再摄取阻断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帕洛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由于比较安全,目前应用较广泛。(3)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重抑制抗抑郁药物,由于多数的抗抑郁药起效都在2周以上,应坚持按疗程服用,不可经常随意换药,必须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换药或停药。如何预防抑郁症?首先,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症状,一旦受挫而情绪低落,建议找人倾述或者是岀去旅行,尽量将郁闷的情绪释放出来。其次,要有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圈子,人不能孤立于世界,需要朋友的关心与支持。
抑郁症患者是在装病吗?不!他们是在扮演病人!警惕抑郁症误诊!
躯体化症状不仅可见于癔症,在其他障碍中,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及躯体性妄想的精神分裂症者中也常见,有时可由医源性因素造成,应特别警惕。有时候,头痛就是头痛,是纯生理因素的,和关系不大,不可因为有某些因素而忽视了真正躯体疾病,以致造成误诊或延误治疗。有的头痛却是因素,即使是知道因素,作为治疗师,还要学会区分和鉴别。抑郁症、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及躯体性妄想的精神分裂症等等都可能导致相同的躯体反应,医学上往往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不同的疾病,可见是有多危险。所以如果能鉴别不同的疾病,有针对性做治疗,对患者的副作用就越小。要进行各种检查,但要遵循舍繁就简的原则,过多的检查也是不必要的。有时仔细地收集病史与体格检查比各种检验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