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是在装病吗?不!他们是在扮演病人!警惕抑郁症误诊!
有些有躯体化倾向的患者,由于过多地接受检查,从而增强了暗示与自我暗示,反而会增强病者的躯体化症状。警惕抑郁症误诊
孩子精神分裂的病因及症状
年长患儿可有病理性幻想内容,离奇古怪的妄想内容,并常有被害、罪恶、疑病和非血统妄想。3、运动和行为异常常表现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经常会模仿别人的动作或者很仪式性的刻板动作。还有少数患儿会表现出冲动或破坏性行为。4、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多种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及幻触等,而幻听最为常见。孩子精神分裂如何治疗1、药物治疗一般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都是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的,具体用药方式要根据孩子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2、教育治疗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不让孩子的受到刺激伤害,通过教育引导,使孩子的病情得以稳定。
孩子半夜总突然惊醒,大哭大叫,不是因做噩梦,原来是这么回事!
当孩子出现夜惊症状时,如果孩子白天没有异常,最好是继续观察几天。若每天都出现夜惊的症状并持续3周以上,家长就应带孩子到小儿神经科进行咨询,并根据医生诊断的原因,看是否需要用药(夜惊症严重的孩子便需要药物的帮助,依靠药物打乱孩子原有的睡眠周期,干扰病情发作)或采用疗法。预防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发育的因素,但父母们还是能够科学地帮助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夜惊症:■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孩子放宽心。
心梗患者中,六成抑郁!医生:对付心血管疾病,要身心同治
梁东辉教授介绍,也就是所谓的“心身同治”,包括:开设心脑血管病专病门诊,按照病种建立患者档案,选择“心身同治”优化治疗方案,督促患者规范合理用药;指导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缺少睡眠和缓解压力等);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肥胖等);针对有精神问题的患者,进行疏导和各种行为干预;定期在院内或科内开展心脑血管健康教育讲座,传播心脑血管健康知识,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常识;把中医“治未病”思想以及“七情调摄养生法”、“食疗药膳养生法”贯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等等。(通讯员:伍晓丹)
全面解读精神分裂症是什么病?专业分析如何治疗?
对于急性发作的精神分裂,为了尽快控制症状,可采用注射用药。近年来,以同情、指导、推理等方法渐改善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怖等不良状态,提升应激能力。在此提醒患者及其家属,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一定要选择精神科的专业医生进行,这样效果最好,尽量不要直接选择咨询师。患有精神分裂症怎么办?可以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恩恩医生app,还能后期指导患者用药。最后提醒患者及家属,精神分裂症很容易复发,一旦复发就会增加治疗难度,因此,一定要坚持治疗,避免疾病复发。
焦虑、失眠……我国抑郁患者达3000万!如何从精神抑郁中走出来?
前者除了情绪低落、精力丧失等核心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极端的退缩等精神病性症状,其现实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后者则没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一般认为,精神病性抑郁容易出现躁狂发作,它们以后更容易发展为双相障碍,因此这种抑郁症的器质性因素更多些,药物治疗应是首选。而非精神病性抑郁并非是器质性的疾病,或社会因素更多些,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哪些人易得抑郁症?抑郁症发病高峰年龄为20-60岁,高发人群包括:处于人生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阶段的人群;人际关系不良、分居、独居的人群;处于高度压力的人群;患有躯体疾病或慢性疾病的人等等。遗传因素也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患抑郁症,子女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25%。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在怀孕、流产、分娩、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是女性抑郁症的高发期。
生完孩子“像被关进黑屋子”,过半女性产后有抑郁倾向
而真正发展为产后抑郁症的产妇症状表现得更为严重,影响到个人生活和社交功能,且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但产后抑郁症也不是可怕的疾病,经过专业咨询师的干预及治疗,多数产妇能够回归正常生活。因此,无论是产妇自身还是家人,都应该对产后抑郁症有科学认识的态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对此,姜蕾表示,深圳妇幼保健院一直坚持举办孕妇学校,特需门诊,为孕期和产后妈妈提供焦虑、抑郁筛查和咨询。对于那些和网络时代一起成长的新妈妈而言,姜蕾提醒,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习惯于在网上搜索个人症状来反推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但这对个人的病情于事无补,尤其是产后抑郁。产妇不应对号入座,给自己贴标签,这样反而加重负担。到医院找专业的专家,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正确的求助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千万别放弃自己!希望每个人都看看
当我未曾患此病时我总觉得情绪病就等同精神病,我会联想到躁狂症、精神失常、痴痴呆呆、甚至自残及暴力的事情。一想到要看精神科医生就联想到“精神病院”这一类的画面,可能是受到媒体或电影的过分渲染所引起。焦虑症或抑郁症不像其他伤科痛症有明显的症状,它是一种“隐形病”。患者在未病发时与常人无异,要长期相处及情绪失控才能识别到。当自己患上情绪病,我第一个反应是不愿接受、抗拒及不知所措。其实情绪病或抑郁症在整个精神病只是等同伤风感冒般的小儿科。正如我早前所讲这种都市病很多人都会有,而且好多人连自己患了抑郁症都不自知。这里有一个抑郁症的专业自我测评可供大家自我检查,同样也可用来检视身边朋友及亲人是否有抑郁症状。
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求助,既心疼又为他心理的扭曲感到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