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变化大是抑郁症么,四个发病因素不可不知
下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诱因,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就知道郁抑症这种疾病是怎么造成的了。1、生物化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是诱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抑郁症的人大脑中往往都会出现神经递质化学物质减少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使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失衡,最终便会引发抑郁症或焦虑症等疾病。2、遗传因素有关专家认为,抑郁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父母中有人患有抑郁症,那么其孩子罹患抑郁症的几率往往会比其他人更高,但是这种遗传几率并不是绝对性的。3、生物与环境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了家庭离异、重病以及屡遭不幸等不良生活事件,人们就很容易罹患抑郁症这种疾病。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也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并大大增加了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别忘记这5个方法,摆脱抑郁很简单
之前听人说起“躁郁症”这一疾病,她说:“其实躁郁症就是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而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标签,就说明你已经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一味接受社会给你的标签,接受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么我们会活得很累。对于抑郁症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执着于抑郁症本身,而不跳脱出来听听自己内心的感受,重新定位自我看法,或许我们永远也帮不了自己。
十几岁还尿床?孩子别自卑!这里有治疗秘诀
“父母都曾经有过遗尿症的,孩子发生遗尿症的概率有七成;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的,孩子发病的概率有四成。”因此,在门诊问询中,医生一般还会问孩子的父母青少年时期是否也曾遗尿。此外,尿床还与孩子睡眠过深、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尿量增加、膀胱容量过小等因素相关。一些孩子害怕尿床而不敢睡,疲累睡着后反而睡得更死导致更容易尿床,造成恶性循坏。不过,面对孩子尿床,家长们不必束手无措。邓会英介绍,尿床是可以治疗的,通过科学的生活管理、行为干预乃至药物治疗,遗尿症可以改善甚至治愈。“早期很多很简单的行为就可以预防或治疗孩子的遗尿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肾内科主任李颖杰建议,孩子1岁起,家长就应该有意识锻炼孩子的尿控意识,少用尿不湿,尽量给孩子“把尿”,锻炼孩子自我排尿的意识,促进排尿反射功能的形成。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了解真正的躁郁症吗?
此外,由于躁郁症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常导致误诊。造成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较轻的躁狂症状没有被识别。具体来说,多数病人首次发病表现为抑郁症状,随后的发作尽管出现过躁狂的表现症状,但被患者或医生忽略。因此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在接诊抑郁症患者时,患者也要在医生的询问下提供相关信息。
催眠可以治疗焦虑症?
对于焦虑症等的患者,一般都希望或者已经了解过“那些缓解方式有效”这类的问题,但是真正能运用或者够做到的却没有多少人。毕世祥医生提醒,一旦患病就要积极的自我调理或者接收治疗,切莫半途而废,对之后的治疗产生困难。
心理学:什么是抑郁症?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常选择自杀来摆脱自己的痛苦。9.其它。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可能有激越、焦虑、性欲低下、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抑郁症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如果你有持久的心境低落并伴有上述3种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排除其它疾病后,便可断定为抑郁症。我们不妨用上述表现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得了抑郁症,为什么会想自杀?
我认识一位患者,仅仅是疾病早期,就萌生严重的不祥念头。她告诉我,在家里,看到儿子穿着新衣服活蹦乱跳,心里就非常酸楚:“妈妈明年这个时候就看不到你这样快乐了。”上述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疼痛、快感缺失、悲观绝望,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患者会变得麻木、呆滞。抑郁症的一个基本的表现,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与他无关。亲人朋友近在咫尺,他却远在天涯。他不但丧失了快乐、希望,最后还丧失了爱的能力、审美的能力。这个时候,人就成了一具躯壳,成了行尸走肉。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画皮2》。这部电影我并不喜欢,我觉得它有些矫揉造作。但是,电影有一个情节震撼了我。电影中,雀儿对小唯抱怨说,“做人有什么好?还不如做妖快乐!”小唯突然发怒,一连串地质问:“你懂什么?你有过人的体温吗?
因为自闭症,他向女儿挥起了锤子。
5、退化型自闭症这种症状是指宝宝出生时一切正常,但在1岁半之后,却成为了自闭症患儿。美国有一位妈妈,她有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就出现了「退化型自闭症」。这个孩子与其他三个孩子的唯一不同是:曾因耳部和胸部感染使用了多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之后,小家伙就出现了自闭症状,拒绝靠近别人,哭个没完,行为出现吓人的反复,用脚尖走路…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孩子出现自闭症症状后只想喝牛奶,而且一直在腹泻,一天10~15次。自闭症与肠道细菌之间存在关联的秘密,开始被一些科学家发现并深入研究。之前提到她的孩子使用过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杀菌高手,但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恶果,就是对肠道菌落有负面影响。抗生素在抑制多数菌落的同时,破坏了肠道内的正常菌落。
NO! 精神障碍不等于精神病
据该科室医务人员介绍,这类患者大多是因为造成的,一般会取得满意疗效。目前,科室除配备专业医师外,患者只需根据系统提示进行答题即可。最终医生会依据临床症状及量表测评结果,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和严重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精神疾病症状,促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精神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康复患者自述
暴食症症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2013修订)中被正式认定为一种。芝加哥饮食康复中心(EatingrecoveryCenter)的暴食症治疗及康复执行主任JulieFriedman说,“那些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个体去寻求一对一的治疗,人们所寻求到的帮助无法满足他们的预期,因此他们就放弃了。放弃求助,继续节食;这就像是服用维生素治疗癌症一样,没有找到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暴食症成功的治疗并不是体重急剧下降,而是摆脱一次性大量进食,摄入数千卡路里的饮食习惯,体重则以正常的速度下降。即使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减少进食特定食物(在暴食症发作时偏爱的食物,比如披萨、肉质早餐三明治或冰淇淋)、钠、脂肪和糖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