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了解真正的躁郁症吗?
二者的区别在于抑郁伴发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想睡但睡不着,比正常人早醒,白天感到身体十分疲乏;而躁狂伴发的睡眠障碍特征是睡眠需求减少,不想睡,感到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3.抑郁表现持续两周以上或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或躁狂的表现;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时而天马行空,时而郁郁寡欢。4.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自己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例如不能好好学习、工作、与他人交往困难等。此外,由于躁郁症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常导致误诊。造成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较轻的躁狂症状没有被识别。具体来说,多数病人首次发病表现为抑郁症状,随后的
十几岁还尿床?孩子别自卑!这里有治疗秘诀
“父母都曾经有过遗尿症的,孩子发生遗尿症的概率有七成;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的,孩子发病的概率有四成。”因此,在门诊问询中,医生一般还会问孩子的父母青少年时期是否也曾遗尿。此外,尿床还与孩子睡眠过深、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尿量增加、膀胱容量过小等因素相关。一些孩子害怕尿床而不敢睡,疲累睡着后反而睡得更死导致更容易尿床,造成恶性循坏。不过,面对孩子尿床,家长们不必束手无措。邓会英介绍,尿床是可以治疗的,通过科学的生活管理、行为干预乃至药物治疗,遗尿症可以改善甚至治愈。“早期很多很简单的行为就可以预防或治疗孩子的遗尿症
催眠可以治疗焦虑症?
对于焦虑症等的患者,一般都希望或者已经了解过“那些缓解方式有效”这类的问题,但是真正能运用或者够做到的却没有多少人。毕世祥医生提醒,一旦患病就要积极的自我调理或者接收治疗,切莫半途而废,对之后的治疗产生困难。
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别忘记这5个方法,摆脱抑郁很简单
之前听人说起“躁郁症”这一疾病,她说:“其实躁郁症就是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而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标签,就说明你已经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一味接受社会给你的标签,接受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么我们会活得很累。对于抑郁症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执着于抑郁症本身,而不跳脱出来听听自己内心的感受,重新定位自我看法,或许我们永远也帮不了自己。
情绪变化大是抑郁症么,四个发病因素不可不知
下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诱因,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就知道郁抑症这种疾病是怎么造成的了。1、生物化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是诱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抑郁症的人大脑中往往都会出现神经递质化学物质减少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使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失衡,最终便会引发抑郁症或焦虑症等疾病。2、遗传因素有关专家认为,抑郁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父母中有人患有抑郁症,那么其孩子罹患抑郁症的几率往往会比其他人更高,但是这种遗传几率并不是绝对性的。3、生物与环境如果在生活中出现了家庭离异、重病以及屡遭不幸等不良生活事件,人们就很容易罹患抑郁症这种疾病。此外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康复患者自述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暴食症患者远远超过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暴食症的研究主题:暴食症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2013修订)中被正式认定为一种。芝加哥饮食康复中心(EatingrecoveryCenter)的暴食症治疗及康复执行主任JulieFriedman说,“那些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个体去寻求一对一的治疗,人们所寻求到的帮助无法满足他们的预期,因此他们就放弃了。放弃求助,继续节食;这就像是服用维生素治疗癌症一样,没有找到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暴食症成功的
躁郁症,真的是“天才病”吗?
一个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会比普通人高,而智商高的人,会比常人更为敏感、灵活,想东西想得太细腻,从而引起躁郁症。但不管是哪种说法,躁郁症是具有遗传倾向的。有研究者对躁郁症患者后代的终身创作力进行了测量,发现虽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遗传了父母的躁郁潜质,但并没有发病,可是创造力还是显著高于常人。这说明,并不是躁郁症让天才们更有创造力,很可能是某种遗传因素,即增加了躁郁症的患病风险又给予他们更高的创造力。
没想到,我对躁郁症有那么多误解
她在保持高产的小说里,用一双被岁月柔和下来眼睛,冷峻慈悲地审视着小说里的平凡生命。严歌苓。图/视觉中国严歌苓在心探索的访谈中说:这种病能让人亢奋,想象力惊人,天马行空,自我膨胀,所以很易于创作,但相伴于这种亢奋则是无法平静,常常还会失眠,会从过高的兴奋点降落到低靡点,出现类似抑郁的症状。我从二十多岁开始受失眠和过度渴望创作的折磨,几经崩溃。最难的时候,明明想捡起地上掉的一件东西,可就是走过来走过去懒得捡,好像连捡的力气都没有。”的深度和强度是艺术创作的
情绪管理失调与暴食症▎基于国外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Svaldi等人并没有发现进食障碍亚型(神经性厌食与暴食症)间的情绪管理策略类型存在显著差异[55]。然而,Danner等人[48]报告,相比于神经性厌食,暴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和厌食症同属于进食障碍)个体更少重新评估自己的情绪。此外,当暴食症症状恶化时,她们也很少使用适应性情绪管理策略。与其他进食障碍亚型症状的个体相比,暴食症个体对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状态的评价更差(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和其他非特殊的进食障碍)[56]。然而,其他研究报告,暴食症个体的情绪管理难度要小于其他进食障碍亚型症状[43,52]。据我们所知,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