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心理咨询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吗?(其实他们有“心”技能)
得了抑郁症,为什么会想自杀?
电影中,雀儿对小唯抱怨说,“做人有什么好?还不如做妖快乐!”小唯突然发怒,一连串地质问:“你懂什么?你有过人的体温吗?你有过心跳吗?你闻过花香吗?你看得出天空的颜色吗?你流过眼泪吗?世上有人爱你情愿为你去死吗?”这一瞬间,我如同遭遇雷击,醍醐灌顶。得了抑郁症,为什么会想自杀想象一下吧,一个人,如果身体承受着深重的苦难和折磨,一天中没有一时一刻感到快乐,对未来完全绝望,又无法感知亲情、友情,以及色彩、阳光、美和爱,这个世界就不是人的世界,对他还有什么意义?
亲,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他人,是初期妄想到精神分裂症一步之遥!
医生也会生病,奇怪吗就像内科医生不能治疗骨科疾病一样。血肉之躯,吃五谷杂粮,有喜怒哀乐,
如何早期识别精神异常
3.人际关系变化对人冷淡,好独处一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疏远亲友,沉默寡语;或突然变得过分热情,乐于助人。4.行为和工作方面办事常心不在焉,工作拖拉,经常出错,迟到、早退或整日不上班。学生可表现为无故旷课、学习成绩下降等。5.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突然改变病人往往变得懒散,不按时起床,不注意个人卫生,有时不遵守制度。出现睡眠不好,常常深夜伴孤灯而坐,或者做一些完全可以在白天去做的事情,或者半夜醒来辗转难眠;也有的恰恰相反,绝多数时间都在床上度过,整天没精打采,饭量锐减,不是吃饭的时候自己弄东西吃,有时一连数餐不吃东西,间或又暴饮暴食,不加选择地乱吃东西。其他方面如业余时间的安排以及人嗜好等方面也显出突然的变化。
抑郁症和躁郁症是怎么回事?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不同疾病
抑郁症和躁郁症都是非常可怕的,大家在平时生活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远离这两种疾病,最关键的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和社交活动,这样能够让自己心胸开阔,可以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那么就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精神分裂你真的了解吗?这些危害你知道几种,要小心提防
有的家属也不能正确对待精神患者,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这都是受了“精神病不好治,治好了也得犯”的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应当认识到:精神病只是大脑功能的暂时紊乱,脑实质并无损害,是完全能够治好的。4、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无论全休、半休还是坚持工作的患者,都要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劳动、娱乐、休息和睡眠的时间。每天早晨打开门窗,让空气对流,以及多做户外活动,保证大脑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少看或不看情节紧张,恐怖、惊险和悲痛的小说、电影、电视,不要过多的思虑问题,尽量减少大脑不必要的负担。5、适量运动树立信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培育坚强的抗病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每天要有一定时间的体育活动,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19岁多重人格女孩被疑演戏:你的无知,谋杀着每一个想活下去的人
因为不属于某一个人,它是所有人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多一点对生命本身的敬畏而已。那些努力与自己的抗争的人们。你们是真正勇敢的斗士。-TheEnd-
高考后父母别忙着离婚,先帮助孩子度过心理难关
好一点的,他们可能会回避一些亲密关系的建立,甚至自卑。他们不太相信爱的能力以及发展爱的能力。家庭关系的耳濡目染也会让孩子习得一定人际关系的处理模式,有可能会把原生家庭中父母模式,搬到她的生活里。她会觉得他的生活可能和其父母的一样糟糕,乃至处理不好亲密关系。严重一点的,部分高考过后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容易出重大的,进而产生,以至于抑郁,轻度和重度的抑郁情况都较为常见。其中,患上者之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就出自于高考后父母离异的家庭。婚姻和感情要处理好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感情问题也非常重要,还必须考虑和解决孩子的感情问题。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处理方式。
从健身到健康,还需要一张运动处方
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健身指导可以看作是运动处方的初级阶段,一般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更多是解决运动安全性的问题,个性化、差异化的健身指导则更有利于提升运动有效性,也更趋近于运动处方的作用,更能起到治未病的效果。”他说。美国运动医学会会员、奥美之路(北京)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峻华也表示,运动处方和科学健身指导从目的上看是有区别的,但运动在整个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过程中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从运动促进健康的效果看,两者区别越来越模糊。患者需要运动处方来更好地治慢病,普通人也需要初级阶段的“运动处方”——即个性化、差异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来更加行之有效地治未病。从“要运动”到“会运动”健身意识还需升级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0个全民健身日。
吓死人了,原来玩游戏上瘾也是“精神病”!该戒游戏了~
在国内,十多年来,解放军总医院网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却一直坚持“网瘾是一种”的观点。针对这个命题,9条标准,满足其中5项,能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1.完全专注游戏;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