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什么是抑郁症?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伴有焦虑症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恶梦多,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5.食欲改变。表现为进食减少,体重减轻,重者则终日不思茶饭,但也有少数患者有食欲增强的现象。6.躯体不适,抑郁症患者普遍有躯体不适的表现。患者常检查和治疗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喉头及胸部的紧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心悸、气短等病症,但多数对症治疗无效。7.自我评价低。轻者有自卑感、无用感、有无价值感;重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有强烈的内疚感和自责感,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自我惩罚的途径。8.自杀观念和行为,是抑郁症最危险
催眠可以治疗焦虑症?
对于焦虑症等的患者,一般都希望或者已经了解过“那些缓解方式有效”这类的问题,但是真正能运用或者够做到的却没有多少人。毕世祥医生提醒,一旦患病就要积极的自我调理或者接收治疗,切莫半途而废,对之后的治疗产生困难。
NO! 精神障碍不等于精神病
患者老伴高兴地说:“三年了,我终于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了。”像郑女士一样因为焦虑或抑郁障碍等引起身体不适的患者还有很多,市中心医院精神卫生科平均每月接诊患者600余人次。据该科室医务人员介绍,这类患者大多是因为造成的,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一般会取得满意疗效。目前,科室除配备专业医师外,还购置有先进的患者只需根据系统提示进行答题即可。最终医生会依据临床症状及量表测评结果,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适时给予药物治疗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精神疾病症状,促使患者
别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边
被误解为“傻子”的精神发育迟滞,并不真傻。04别听信媒体的“舆论诊断”如今,的知识结构缺陷,导致他们好心做错事。“我跟她聊了一下午,觉得她说得挺明白,比我还正常,怎么会是精神病?”有些自以为是的媒体人就凭借自己的常识,给精神病人做了“舆论诊断”。前几年就有媒体发动网友冲进精神病院解救病人,攻占巴士底狱闹革命!为的是解救“被精神病”的受害者。结果,放出了不少“真精神病”!医院迫于舆论压力“释放”患者,却变相剥夺了精神病人受治疗的权利。得不到治疗
得了抑郁症,为什么会想自杀?
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躯体症状;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有一个患者的,是一位广西患者,他的躯体症状是肛门疼痛。后来,这竟然成为他复发的前兆。当病程发展,且出现服药副作用后,病人又会合并程度不同的行动障碍:手抖,走路不稳,触觉敏感,易惊跳,坐立不安;类似于焦虑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精神运动性不安”。再往后,称之为度日如年,绝不夸张。其次,专属于抑郁症的一个特点,是快感阻断。当发展到重度阶段,属于人类的所有快乐,各种欲望,统统消失了。
19岁多重人格女孩被疑演戏:你的无知,谋杀着每一个想活下去的人
理解,并不仅仅是他们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责任心,更是对人性更深刻更全面的体察和接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远远不需要做到那么深刻的理解,只需要了解一个事实:的错。曾奇峰说,很多人建议我不要使用“病人”这个词来称呼患者病耻感加强,感到“不舒服”。但是他坚持用这个词。“因为我心里没有羞耻感。”他一字一字有力重击着那些真正内心脆弱的人。从精分到人本,到后现代,治疗大师说,是值得羞耻的
警惕!用正能量治疗重度抑郁症可诱发精神病、躁狂、焦虑、惊恐!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患者。附加给自己一个工作,就是,不让任何人,仅仅一张资格证书肯定不行,但是一定要坚持读300本以上的书籍,满6000至小时的学习和500小时的督导!的推荐信!请各位患者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以及家属,一定不要急,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专业人士的推荐,的治疗后,按照
抑郁症如何防止复发
【审稿专家】擅长对强迫症、抑郁症、重度失眠、精神障碍康复等治疗。【汪卫东教授与TIP疗法】汪教授独创的TIP(非药物)疗法开创性的从人格出发根源上治愈强迫症、抑郁、重度失眠、精神障碍康复等,住院2-4个月即可回归正常生活,并且基本无任何药物副作用与复发可能。
2/3心血管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教授:不仅要治身还要治心
患者出院后,通过随访,全面了解其身体恢复情况,并定期召开病友会,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心身同治疗法效果显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患者医从性明显提高,能够自觉地、更加合理、规范地用药,自我保健和保健能力增强,心情好转,精神状况明显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或者完全康复,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降低了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减少了心脑血管病造成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因此,梁东辉教授强调,“我们推广‘心身同治’疗法,更要关爱患者的临床医生要懂得及时识别精神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治疗,推动和提高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让更多人更健康。”
心梗患者中,六成抑郁!医生:对付心血管疾病,要身心同治
梁东辉教授介绍,也就是所谓的“心身同治”,包括:开设心脑血管病专病门诊,按照病种建立患者档案,选择“心身同治”优化治疗方案,督促患者规范合理用药;指导其纠正不良的的患者,传播心脑血管健康知识,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常识;把中医“治未病”思想以及“七情调摄养生法”、“食疗药膳养生法”贯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等等。(通讯员:伍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