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真的是“天才病”吗?
一个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会比普通人高,而智商高的人,会比常人更为敏感、灵活,想东西想得太细腻,从而引起躁郁症。但不管是哪种说法,躁郁症是具有遗传倾向的。有研究者对躁郁症患者后代的终身创作力进行了测量,发现虽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遗传了父母的躁郁潜质,但并没有发病,可是创造力还是显著高于常人。这说明,并不是躁郁症让天才们更有创造力,很可能是某种遗传因素,即增加了躁郁症的患病风险又给予他们更高的创造力。
一周全球“心”闻速览 20170805期:爱吃甜食容易得心理疾病;体罚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负面影响
该项研究成果是专家针对1840名欧洲裔及非裔美国人进行长期追踪调查得出的结论。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了解真正的躁郁症吗?
二者的区别在于抑郁伴发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想睡但睡不着,比正常人早醒,白天感到身体十分疲乏;而躁狂伴发的睡眠障碍特征是睡眠需求减少,不想睡,感到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3.抑郁表现持续两周以上或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或躁狂的表现;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时而天马行空,时而郁郁寡欢。4.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自己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例如不能好好学习、工作、与他人交往困难等。此外,由于躁郁症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常导致误诊。造成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较轻的躁狂症状没有被识别。具体来说,多数病人首次发病表现为抑郁症状,随后的发作尽管出现过躁狂的表现症状,但被患者或医生忽略。因此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在接诊抑郁症患者时,患者也要在医生的询问下提供相关信息。
催眠可以治疗焦虑症?
对于焦虑症等的患者,一般都希望或者已经了解过“那些缓解方式有效”这类的问题,但是真正能运用或者够做到的却没有多少人。毕世祥医生提醒,一旦患病就要积极的自我调理或者接收治疗,切莫半途而废,对之后的治疗产生困难。
男人“恐婚”的五大理由
男人恐婚的原因男性对婚姻的焦虑是对自己能不能承担起家庭重担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主要考虑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因此,男人恐婚的“病源”主要是“放大”了生活的压力,在考虑过婚后的经济责任、家务负担、爱人的忠诚等等之后,他们对婚姻显的诚惶诚恐,许多男人因此宁肯采取其它方式和女朋友在一起,却闭口不谈婚论嫁。1、结婚后无自由女人想要自由,男人更想要,就算是恋爱,男人也希望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男人本身就有“大老粗”的本性,在很多事情上不在意,一旦结婚,有人管了,平时就连跟兄弟喝酒都要问东问西,就算妻子并不是爱管束的人,但是有责任感的男人自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2、责任变大成家后男人就是家庭的“主心骨”,如果不能把全家人照顾好,那很可能造成婚姻失败,男人内心也很受打击。
这3个都是属于阴茎短小的危害
适用于治疗肾阳不足之阴茎短小症。症见阴茎短小,副性征发育差,腰膝酸软,手足不温,阳事不举,舌质谈,苔薄白,脉弱无力。
十几岁还尿床?孩子别自卑!这里有治疗秘诀
邓会英说,对于儿童来说,尿床是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的第三大创伤性事件。她表示,长期尿床患儿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敏感,缺乏自信、害怕与人交往、恐惧集体生活等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在广州市妇儿中心,就接诊了不少十四五岁的遗尿症患者。他们普遍害羞,不愿面对自己的疾病。1岁起就应该有意识锻炼孩子尿控意识孩子尿床有哪些原因?她表示,大多数遗尿症是单纯性遗尿,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父母都曾经有过遗尿症的,孩子发生遗尿症的概率有七成;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的,孩子发病的概率有四成。”因此,在门诊问询中,医生一般还会问孩子的父母青少年时期是否也曾遗尿。此外,尿床还与孩子睡眠过深、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尿量增加、膀胱容量过
产后抑郁是怎么回事 产后抑郁多久能好
那产后抑郁是怎么回事?产后抑郁多久能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产后抑郁是怎么回事?产后抑郁实际上是是产后疾病当中常见的一种。患上产后抑郁的妈妈,可能会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以及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有自杀或者伤害宝宝等一系列症状,必须要及时给予介入治疗,以免引起更大的不良损害出现。而导致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的原因也有很多,一方面产妇很难适应身份的转变,有的甚至还没有做好当妈妈角色的准备;再加上怀孕期间体型等各个方面的改变,会使得自己难以接受;再加上生产后因为哺乳、劳累等情况,很容易就会引起妈妈们不安的情绪。那产后抑郁多久能好?针对产后抑郁多久能好这个问题,实际上诱发产后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再加上每个人生活环境、饮食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妈妈们的
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别忘记这5个方法,摆脱抑郁很简单
之前听人说起“躁郁症”这一疾病,她说:“其实躁郁症就是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而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标签,就说明你已经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一味接受社会给你的标签,接受那么多条条框框,那么我们会活得很累。对于抑郁症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执着于抑郁症本身,而不跳脱出来听听自己内心的感受,重新定位自我看法,或许我们永远也帮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