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抑郁有多远?十条症状判断你是否有“抑郁症”
如何应对抑郁那么,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陷入了抑郁,应该如何应对呢?如果觉得自己抑郁了,首先,一定要冷静地区分一下,到底是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如果怀疑自己是抑郁症,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是抑郁的情绪,或许可以试一下这三种方法。第一,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找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做。比如“这周我要看一本书”,“这一周,“明天我要早起,看一次日出”。第二,运动是最有效地调节情绪的方式。运动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让你的心情舒畅,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也能预防抑郁症状的发作。第三,学会接受情绪、表达情绪。我们很多人对情绪存在误解,
我们离抑郁有多远?十条症状判断你是否有“抑郁症”
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抑郁了,不要恐慌,更不要对抑郁症患者带有任何偏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他积极的鼓励和陪伴最重要。但记得千万不要说“就这么点事,不需要太难过”或者“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大的多,还不是挺过来了”之类的话。多倾听他们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将关心落实到细节上,比如留心他们日常的饮食睡眠情况是否改善,帮助他们维系人际支持系统等等。一定要做好长期和失望的准备。因为抑郁症患者通常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助感,除了感到对自己的处境毫无办法,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无能为力,也觉得别人对他爱莫能助。最后,自己也要增强自我察觉,保持积极心态,这样,抑郁的状态才不会“传染”。
一份基于8000人的抑郁调查,教你判断是否患了抑郁症
抑郁是一个复杂的状态,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判断可能失误,这里有一份专业诊断可以帮到你。「抑郁测试」将以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抑郁自评量表》为依据,从生理和精神方面评估你的抑郁指数,帮你判断自己是短期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同时给出针对性分析和建议。
8个症状自测抑郁症:符合一半以上,说明你真的患上抑郁症了
1、培养良好的人格与社交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与人格特点有很大关系,自信者总容易从不良刺激中快速脱离,而有更多朋友的人也能在集体中寻求温暖,从而帮助自己脱离抑郁。2、培养兴趣广泛的兴趣是摆脱抑郁的良方。其实你能发现生活中那些容易抑郁的,往往是生活较为单一的群体。因此,多培养一些兴趣,不仅能使人快乐,也能增强交流。本期对抑郁的介绍就到这,了解更多,我们!帮您识破健康谣言,走出用药误区!更多抑郁相关的药物规格、价格等信息,
致伤不是认定家暴必备要件
法院一旦认定构成家暴,就会涉及婚姻关系、财产分割、损害赔偿、子女抚养等离婚案件中的问题处理以及抚养关系的判定、是否准予探视的考量等。《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一方以对方实施家暴为由提起离婚诉讼的,即使对方不同意,在法院认定构成家暴后,法院也应当判决准予离婚。分割财产时,法院也应照顾无过错方,并综合施暴者家暴实施手段、频繁次数、情节及损害结果等严重程度,适当多分。而家暴中承担的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既包括物质损害,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前者通常以受害人提供的医疗费、交通费、营养费等票据作为依据,精神损害赔偿需综合施暴情节的恶劣程度酌情判定。
精神病患者的婚姻是否一定为无效婚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三条的规定,婚前隐瞒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的,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可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故可依法判决准予原告与被告离婚。所以本案只能按照离婚处理。转自百度
身边有人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你有啥可抑郁的,我还抑郁呢”这种话,就好象你不会对一个癌症患者说“你有啥可乏力难过的,我还乏力难过呢”,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而不只是一种心情。4、抑郁症是一种病,是病就要吃药。确实有人有轻度抑郁症自己熬着熬着就熬过去了,但对于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来说,扛不是一个办法,这不是一个用意志就可以与之对抗的疾病。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通过影响三种化学性神经传导素来发挥疗效: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千万不要抗拒治疗和吃药,是否吃药不是衡量人生是否健康的标准,健康的人生的应该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问题,即便是借助药物的手段。5、抑郁症的外部表现非常复杂,悲观低落的心境固然是一种症状,但更多时候还会通过肢体的症状表现出来,来否定一个人抑郁症的可能性。
心理学:什么是抑郁症?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如果你有持久的心境低落并伴有上述3种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排除其它疾病后,便可断定为抑郁症。我们不妨用上述表现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然后作出是否判断。如果有了抑郁症的征兆,
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什么强制医疗还要区别对待?
因而在目前强制医疗的相关案件中,主要的难点集中在如何认定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刘晓说,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针对今后是否仍有危害社会性的考量主要基于两点,首先是基于当事人目前的精神疾病状况及其后续发展情况进行判断。有些精神疾病如果通过治疗能够稳定病情并且逐步好转的话,那么可以判断其后续再度发病的可能性会比较小;而另外也有一些精神疾病在发病时的暴力倾向可能比较小,也可以对其今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危害性做出判断。其次,是考量精神病患者家属的监护能力。就目前而言,许多精神疾病只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因而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治疗,今后复发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也就意味着其随时会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