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抑郁
婴儿期抑郁症大多发生在6个月以后,主要与母子分离有关,患儿首先表现为不停地啼哭、易激惹、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吃奶差、体重不增、睡眠减少。学龄前期儿童抑郁症学龄前期儿童抑郁症可使患儿易激惹、社交行为退缩、不愿上幼儿园、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食欲下降、易生病,导致孩子生长发育迟缓。学龄期儿童抑郁症学龄期儿童抑郁症的患儿常性格孤僻、不合群、和同学关系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不好、自我评价低,可产生消极意念或自杀行为,部分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
如何识别并应对肿瘤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抑郁?
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儿童在2周或更长的时间内每天有不愉快的心情和至少4种下列症状:食欲改变不睡觉或睡得太多无法放松和静止(如坐立不安、烦躁、拉扯衣服)经常哭泣在平常的活动中失去兴趣或乐趣6岁以下儿童感到非常疲劳或精力不足毫无价值、责备或内疚的感觉无法思考或集中注意力,频繁的白日梦在校学习困难,不与他人相处,学龄儿童拒绝上学经常想到死亡或自杀治疗可能是谈话或药物,如抗抑郁药。谈话是儿童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孩子可以单独与辅导员交谈,也可以与其他孩子交谈。谈话可能包括对幼儿的游戏治疗。治疗将帮助孩子应付抑郁情绪,更好的理解他们的癌症和治疗。
【协会推荐】抑郁症的评估与干预
注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情绪可能过于暴躁,持续时间必须至少为一年。B.尽管情绪低落,但存在以下两种(或更多)状况:(1)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2)失眠或睡眠过度(3)能量低或疲劳(4)自尊心低(5)决策不集中或难以做出决定(6)绝望感C.在出现障碍的两年期间(儿童和青少年一年),出现A和B症状超过两个月。D.在出现障碍的前两年(儿童和青少年一年)没有出现严重的抑郁发作;即,慢性、重度抑郁症或部分缓解的重度抑郁症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障碍。注意:可能存在先前的重度抑郁发作,前提是在发生心境恶劣障碍之前有完全缓解(两个月没有明显的体征或症状)。
【社工实务干货】抑郁症的评估与干预 | 社论前沿
注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情绪可能过于暴躁,持续时间必须至少为一年。B.尽管情绪低落,但存在以下两种(或更多)状况:(1)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2)失眠或睡眠过度(3)能量低或疲劳(4)自尊心低(5)决策不集中或难以做出决定(6)绝望感C.在出现障碍的两年期间(儿童和青少年一年),出现A和B症状超过两个月。D.在出现障碍的前两年(儿童和青少年一年)没有出现严重的抑郁发作;即,慢性、重度抑郁症或部分缓解的重度抑郁症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障碍。注意:可能存在先前的重度抑郁发作,前提是在发生心境恶劣障碍之前有完全缓解(两个月没有明显的体征或症状)。
从亲子互动模式去解读变态心理的新书
/141强迫症:忆童年时竹马青梅/150社交焦虑症:我很害怕当着许多人演讲/161儿童情绪障碍:如果你们敢生二胎……/170儿童行为障碍:一个喜欢“打架”的小女孩/176对立违抗障碍:我的名字叫“阿不”/183躯体形式障碍:一个留守儿童想对爸妈说……/194人格解体障碍:我是我生活的局外人/205身心疾病:病由心生,心病外化/216
抑郁症的罪魁祸首是谁?
抑郁情绪常由应激事件引起,丧偶、婚姻不和谐、失业等负性生活事情的发生都可能增加抑郁症的风险,对于有抑郁易感性人格和思维模式的人更为如此。在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发生6个月之内,抑郁症发病风险将会增加6倍。抑郁症的发生涉及上面提到的多方面因素,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不能一概而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将会越来越清晰,也能为预防和对因治疗抑郁症提供有利的依据,最终让我们跟抑郁症说“Bye-Bye”!
又有女星抑郁自杀:最艰难的日子该如何度过?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完全是两回事,在某些情况下,抑郁症会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出现(但这不代表抑郁症一定会转化成精神分裂症)。值得注意的是,塔利从生完二胎后就患上产后抑郁。有研究发现①,如果怀孕的母亲受到长期压力和负性事件影响,生出的孩子体重会较轻,如果母亲关爱再减少,那么就会导致个体在成年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孕期的抑郁将使孩子在出生后6个月、5年、甚至10年,脑区都会受到影响,提高患抑郁的风险。而儿童早期如果经历较多的压力事件,那么在青少年时期患上抑郁症的几率也会增加。丧偶式育儿几乎是大部分中国女性的共同困局,而女性的繁重养育劳动,不仅被忽视,而且不被认可。想必妈妈们都熟稔个中辛酸。得益于如今网络媒体的高覆盖率,母亲的育儿辛苦逐渐被揭开重视。
重庆京西精神心理科签约国际心理大师,打造品质化心理咨询团队
儿童抑郁症|警惕!你是否总将孩子的抑郁误解为娇气?性瘾症|空前膨胀的性欲该怎样合理宣泄?性商提升|为什么你总是没有异性吸引力?恋爱分离|怎样摆脱家暴男?情绪管理|总是容易情绪化该怎么办?游戏成瘾|孩子玩游戏上瘾?家长应该这样做社交恐惧|别让社交恐惧圏禁了你的人生!
宝宝成长头号杀手,法国立法都要禁!敢给我孩子玩,亲老公都得离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是否可以带去学校玩、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可能看了这么多,真正做起来,很多家长还是很头疼,如何在父母亲自陪伴孩子,和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之间找个平衡点呢?来看一位家长分享的三点经验,柚子觉得非常得不错!家长的三点经验1规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之前有父母问,孩子玩手机时间已经很久了,不让他玩,就大哭大闹的,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其实也好解决,一来规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二来是可以提前提醒他一下还剩多少时间,让他说话要算话。